说明文答题技巧

2021-10-09T14:16:13Z

说明文

  •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图表、引用(引资料)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作用:使概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类别,然后逐类加以说明

    标志性词语:如、例如、比如......

作用:因为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的说明,所以事物之间的关系清晰,避免了重复交叉的现象,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两个及以上具有联系或相似性的事物加以比较,从而介绍某一事物的性质、变化、发展的说明方法。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作用: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的某一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作用:可以使原本不为人所熟悉地或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⑥摹状貌:对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把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

作用:使说明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特征/事理加以揭示

    标志性格式:...是...;...叫做...。

作用: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便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该事物与别的事物区分开来。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作用:能够给人以准确、具体的印象,增强科学性和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图表:用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作用: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做引用(引资料)

    A引用格言、名言、谚语(作用: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B引用神话、传说、轶闻趣事、谜语(作用: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

 

【针对练习】   

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

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

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

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鯨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 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威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統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

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

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威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___18___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___19___颗柔珠。

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责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

1.选文划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结合画线句的内容,从“19吨、50颗”这些数字表明词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画线句列举了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这就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例子和列数据,说明前文中“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说服力强。

【答案】 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微塑料由海洋生物进入人类餐桌,对人类的影响。事实胜于雄辩,数字醒目清晰,使说明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易接受或理解

 

三、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科学性、准确性)

生动形象

 

  • (一)准确严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特征、性质、程度,都要求准确无误

1.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

表限制:当时……

表范围:部分……

 

2.常考题型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3.答题思路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①解释词语意思;②带词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③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答:①表态:不能替换;②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解释所换词语意思;③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④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①表态:不能删;②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③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XX,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太绝对了;④××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二)生动形象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语言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具有趣味性。

常考题型及答题思路:

  • 1. 加点字(画线句子)语言生动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加点字(这句话)把……比作……(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针对练习】

国产航母将使用的国产重型燃气轮机首次曝光

①燃气轮机是现代制造业的“动力之源”,其中的涡轮高温叶片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日前,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

②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而涡轮高温叶片及其制造技术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也是制约我国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

③国外对此严格保密,客观上使我国的大飞机、地面燃机等重大工程均受制于人。2008年上海市科委设立重大研究专项课题,针对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F级256MW重型燃气轮机涡轮高温叶片开展技术研究和攻关,由上海大学为主承担。

④涡轮叶片的制造原理,是将镍基金属溶液浇铸在模具,再进行冷却结晶,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涡轮叶片能否耐受高温、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和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体形成的数量、甚至方向都有关系。

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目前行业内最难的技术,是让整个叶片成为一个晶粒,即“单晶”技术。

⑥此外,如果让晶粒有序地向一个方向排列,也能提高叶片强度,避免断裂,此类技术为“定向”技术。通过4年的努力,课题组在上述两种技术路径上均有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路线。

⑦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件方面突破国外封锁,对于国内发电厂来说也是重大利好消息。就比如重型燃机的一级涡轮,一共有96片高温合金叶片,如果采用国外厂商的产品,一片叶片的制造成本在40万元左右,市场售价达100万元;但如果采用国产叶片,制造成本仅为国外价格的1/4。

⑧中国将会在2015年完成首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在5-6万吨)的建造工作,而首艘核动力航母预计将会在2020年下水。

(选自《参考消息》,略有改动)

☆第⑤段画线句子“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中的“一般来说”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更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向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表示限制, 说明只是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的,并不包括所有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可以,“一般来说”表明涡轮高温叶片的制造与晶粒数量有关系,晶粒数量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是一种普遍现象,不排除其特殊性,删掉了就显得过于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说明顺序

(一)说明顺序的分类

·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二)常考题型与解答方法

A: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解答方法:本文或本段使用了       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B: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抽出的某段话,放在文中的哪段后面比较合适?)

解答方法: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某一段和某一段本身有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某一段和它的前后段是照应关系,一一对应的。

 

【针对练习】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200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0。5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0。33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4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少数国家之一。

 

1.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答案: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答案】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五、说明文分类

  • (一)事物说明文

着眼于客观解说事物的外形、性质、构造、类别、功能或特征等。

  • (二)事理说明文

着眼于阐明抽象的事理从原理、概念、来源演变、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说明。

 

  • 六、说明对象及特征

(一)什么是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就是被说明的对象或被诠释的真理。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事物说明文因为其说明对象具有事物性特点,故而事物间的区别特别明显,容易把握。而事理说明文着重于说明事理,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因其说明内容比较抽象,故而说明对象很难把握。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①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

②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

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③认真阅读文章,逐段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注意不要将文章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绿色蝈蝈》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而绿色蝈蝈不能以偏概全,只将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如何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 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指出其特征,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标题指出说明对象"人民大会堂",也指出其特征"雄伟"

②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中心句。

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语句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

③分析材料,逐段分析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针对练习】   

《雪的功能》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源。

 ②专家推算, 10 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 相当于 1. 2 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行存雪制冷, 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 无能耗的 “雪能源” 正在北半球北方市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 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 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库里。来年夏天, 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 在某市最近出现了一座以存雪为制冷剂的 6 层空调住宅楼, 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用雪量为数不小, 但该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 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 2 米。一间雪库可积存 100 吨, 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 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 即使攥成雪团, 内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 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 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附在上面, 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 可滤除90% 以上的甲醛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 经过蒸发后会重新凝结, 成为冰状水。它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 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效果, 尤其对于轻患者, 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 可不用其他药物, 45 天就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 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 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 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 每天饮12 杯雪水, 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 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学专家还提醒人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 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 从而加速人的衰老, 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 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表明, 户外 4 米高的雪堆, 盖上 30 厘米厚的木屑、树叶等,到 8 月份仍可保持 2. 5 米高度。同样方法, 如果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 按照高25 米, 边长 100 米规模堆放, 可存雪 20 万立方米左右, 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 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 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1 分)

 

2. 本文介绍了 “雪”的哪些功能 ( 2 分) 

 

 

答案:1.雪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说明对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深入阅读文章,把握住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然后从文章内容出发判断它的主要说明对象。这篇文章通篇都是雪字,很容易让人感觉它的说明对象是雪。细读文章会发现,它的中心内容(2至4)段都是在说明雪作为清洁能源的功能,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雪的功能”。

2.①制冷 ( 或节能) ; ②空气净化; ③保健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概括文段的能力。在理解文段的时候,一可以从关键词入手,如第二段反复出现“制冷”一词,它就可能是本段要说明的主要功能;二可以从关键句入手,如第三段的第一句话,不但道出了第二段的说明内容,还引出了第三段的说明内容。第三段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归纳保健作用。

 

七、指代性词语

(一)什么是指代性词语?

这、这里、这些,那、那里、那些......

(二)指代性词语的作用

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行文简洁,提高语言的可读性

  • (三)“这”在文中指代什么?

遇到此类题目,我们要明确“三步法”,即定位、搜索、代入

1、原文定位,找出指代词。

2、在本段范围内(中考中还没出现过跨段指代),在指代词前或后的句子中搜索词性相同或词义相近的词或短语。

3、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加以检验。

 

【针对练习】

柏林联邦环境局污水处理专家多劳教授说:“目前的问题是净化方法造成的。”他说,重点是净化的最后阶段即沉淀。从技术上讲,通过沉淀除去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生物在内的悬浮物是不可能的。可是,用微过滤法使这一点成为可能。这种方法已通过了首次实验,在柏林鲁勒本净化厂里,已净化的废水在排入河流前先流经微过滤试验装置。

段中的“这一点”是指(2分)

答案:通过沉淀除去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生物在内的悬浮物

 

八、段落的作用

1.引出说明对象、总领全文、总结全文、承接上文、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2.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了……的特点。

 

【针对练习】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作用就是本段写出了什么,结构上作用看位置,中间语段的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第二自然段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

马上开始组织在线考试